zhengang2046
文章数量:235
点击人次:1070845
- 如新的生活
-
旧日稿存
写于2004年1月。很可笑的一篇东东[@more@]第一次听说“如新”这个名字是在1995年8月,当时上海安利分公司还没有营业,我已经在福州加入并退出了,在一家台商独资的多层次直销公司做直销员,负责市场推广的经理是该公司一位很年青的高级直销商,她告诉我如新公司的产品相当优秀,奖金制度也十分独特,采用全球业绩合并的方式计算,只是在当时大陆的外汇管制政策下,不可能进大陆运做,因为它在结算奖金的时候,是把各个国家的收入统一汇到美国总部,换算成美圆进行结算,再把该发的奖金汇回本地,换算成当地货币发放。
第二次听说“如新”已经是2002年9月了,当时做的转型直销公司是福州福龙,在查资料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名叫ruxin.com的网站,从上面得知如新公司即将开发中国市场。当时如新的制度和现在大不一样。大陆制度沿袭海外的规定,新见习营业代表第一个月的业绩就和上手见习营业代表脱离,底薪是250元。
当时由于一心从事福龙事业,对于如新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了一下。直到2003年5月,和福龙公司产生巨大矛盾。当时福龙规定要取得加盟专卖店的特许经营权,除了缴纳一万元加盟金外,还要抵押房产证,当时我的事业伙伴里已经有两个团队把房子都租下了,还有一个团队在考虑开店,却因为这个原因开不出。我在愤懑和怅然中离开福龙,在天问的指引下跟随马来西亚培训顾问LHO从事如新事业。当时的想法其实真的很简单,只是为了给原先团队的人一个交代,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因为信任我,才离开“武汉新田”等非法传销组织,加入福龙的,而我的离开让他们对整个直销业都感到失望。我仅仅想把如新做起来,让他们能够安顿下来,如果做到这点,我觉得我的重担也可以卸下了。
成为如新的优惠顾客需要一次性购买500元产品,当然,如新并没有规定必须购买500元产品,先成为优惠顾客才可以申请做见习营业代表,但一个连产品都没使用过的营业代表能否做好销售工作是可疑的。而他们中很多人的钱已经投入了“五级三阶”非法传销组织,再要让他们买产品是他们的经济能力承受不起的。于是我请做九极的紫葡萄帮忙带他们。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几个月后,两个专卖店相继停业。在辅导他们的过程中,紫葡萄付出了很多努力,还特意去了两次山东,最后的结局不论是她还是我都是不愿看到也无法接受的。只要有可能,我会帮他们在如新重新创建自己的事业。
2003年6月,我孑然一身开始了如新的征程。发展是艰难而缓慢的,对如新的产品知识和示范方法,我一无所知。当时很多如新以及兄弟公司的业务员朋友都等着看我的笑话,连我自己都对如新事业的前途充满疑惑和迷茫。当月到龙港沟通了一个原先准备参加福龙的团队后,就离开上海,去了重庆知识经济杂志社。之后几个月工作繁忙,也顾不上学习如新做如新。太太在如新入职,只是到时间站站店,到公司上点产品培训课程,帮着团队在外省的朋友办理优惠顾客手续,邮寄产品等,在那段乏善可陈的日子里,只有LHO在马来西亚通过海底光缆和路由器脆弱的维系在默默的帮我。
为了迎接直销企业成功转型五周年,当时知识经济杂志社准备出版一套六元丛书。虽然如新不属于转型直销企业,但由于在国际直销业界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也把它分派我负责主编,内容包括囊括公司、制度、培训和产品等各个方面。当时我计划三本书的内容分别是公司介绍和有关媒体报道、公司制度与培训资料、纯粹产品介绍。花费诸多心血的书稿最后却被告知“资料不全”而被从出版计划里被砍掉,而身为编者的我却是最后一个知道此消息的。(注*)
回到上海,我开始全职做如新。
我们团队和别的团队不同。从创建之初,我们的事业就基于网络,在发展直销事业方面,网际网路具有传统做法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网络,可以节省租借培训会场、展示中心和来回奔波的费用,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真诚亲密的关系。我们有自己系统的运做方案,有内部奖励计划,我们通过网络做在线产品和销售技能方面的培训,和有志于从事如新事业的朋友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我们的海外领导人LHO好象不用睡觉一样,十次上线,八次都能见他挂在网上,在我们泄气的时候给我们打气,在我们取得成绩时分享我们的快乐,在我们遇到工作和家事的烦恼时,默默倾听我们的诉说,想尽办法通过各方面渠道,托世界各地的朋友为我们排忧解难……三个月后,我们成为如新正式业务代表。
2003年10月传出消息说,单单9月份,上海如新就拓展了22000名新优惠顾客,其中将近6000人递交了见习申请,而我们团队申请见习的只有一个人。6000:1……这个悬殊的比率深深的震撼着我,也让LHO反思。
经过自我检讨,我们发现在销售过程中,大家在网下做的十分欠缺。我们团队做的相当出色的几位事业伙伴都不大上网。也就是说原先我们认为的自己的优势在实践的过程中被证明并不能产生真正的业绩。直销是把优质产品和服务送达终端消费者的事业,这使我们认识到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够的。因此除了进一步在网上开通语音培训外,我们也开始鼓励团队做网下建设的工作。
在培训的时候,我曾讲过这样一则故事:1939年,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美国刚度过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交易非常低迷,有个没有资金的26岁的小伙子看准形势,冒险从雇主那里借了一万美圆,购买每股价值一百美圆的股票,当时那些股票每股都低于一美圆。五年后,他卖出所有股票,当初投在每股股票上的一百美圆平均增值四万美圆。其中有一种铁路股票十分典型。在20年代的时候,它曾经以一百美圆的价格发行,他购买的时候,已经跌到12美分,他花了100美圆,买到了800股这种股票的优先权。美国参战后,铁路事业发展很快,当它涨到5美圆的时候,小伙子卖了它,挣到了原先投资的50多倍,但随即他又后悔了,因为那种股票继续升值,涨到了每股105美圆。
如新就是这样一种股票,它的真正价值现在还不被人认识,或者即使认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自己从不使用产品、不去了解产品知识、不做示范和销售,只会推荐推荐再推荐的大有人在;听了一场OPP,头脑发热,为他人做嫁衣裳,花5000元买下第一个月业绩,接下来到处拉人塞货的见习营业代表也大有人在;靠投机一过见习期就冲上高级业务经理,而后觉得别家公司更能赚钱带着整个团队跳槽,同时又指责如新没能兑现应付奖金、怂恿原先团队的人销价处理手头产品,扰乱并冲击市场的同样大有人在;最滑稽的还有到处找推荐人的:到这个体系听听培训,去那边团队弄点资料,最后找上个一年见不到两次面的夏威夷蓝钻,拿着推荐人的名头到处招摇撞骗。
我们知道很多兄弟公司争相标榜自己是比如新更好的事业机会,不约而同地鼓吹自己有“有史以来获利最丰的奖金制度”,但是它们在内地既没有工厂,也没有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则全部来自北美、中国台湾和香港;我们也知道直销一旦开放,有很多蛰伏的内地公司会象雨后春笋般揭竿而起,而众多海外知名直销企业将蚕食内地市场,如果没有法律的有效约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可能会让直销业比98年的时候更乱;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损于如新的价值。这点,不论是如新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的骄人表现,还是在东南亚地区的高额业绩增长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明。
12月12日,我太太去参加了上海如新2003年销售员工宴会。回来后很激动的告诉我,那些上台接受表彰的很多成功人士看上去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是那种如果走在大街上,你根本不会去特别关注的一些人,既然他们都能成功,那么我们团队的所有人也没理由不成功。
最近,我们收到了2004年1月的《如新天地》,我太太的名字孤零零地藏身在近一千位9月和10月新晋营业代表的名单里。这让我想起安利的德士特·耶格,他加入安利的时候,安利已经开了很多年了。他的经历和成就证明了象在安利、如新这样的公司里,成功并不是由加入早晚所决定的。
我们团队没有名字。大家以心对心,共同努力。对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我们对他都有一份责任、有一份对成功的承诺。在别人被其它公司光怪陆离的产品弄得眼花缭乱,被那么多“有史以来获利最丰的制度”刺激着,反反复复在培训中叫嚷“我们将月入百万”的时候,大家只是默默地工作。因为我们都知道,成功的未来要靠汗水的浇灌和辛勤的耕耘。对于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我都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注*:最近收到如新公司出版的一本杂志大小的中文简体版如新海外产品的目录,里面的内容和我所编辑的那本产品手册是一样,资料却少了很多。因为上面只介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当前所销售的产品,定价30元。
2006-09-03 20:07:32
多发点历史典故阿,喜欢看2006-09-03 20:36:32
我理解你的直销观点!佩服中...2006-09-04 21:54:35
直销人和直销撰稿人的生活都是充实而辛酸的2006-09-05 00:15:43
兄台 做如新 是如此艰苦,佩服啊,,想起当时的感受,而且2003香港年会俺也参加了,有同感,觉得那些2000万美金名人不过如此,到现在我倒是非常佩服他们了,竟然可以坚持那么久,而且也 获得 了成功。2006-09-05 15:44:02
我走过朝天门的时候,看见江水在翻滚.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在码头的时光.我们很多人是走过,路过,但没有真正在那个江水边拉过纤.